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美資投行看好中國 資金持續流入
圖:左起:證監會行政總裁梁鳳儀與Mike Gitlin、Ted Pick、David Solomon合照。\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在當前貨幣與經濟政策前景不明、各國走勢分歧的市場環境中,華爾街主要投資銀行紛紛看好中國市場的投資前景。高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蘇德巍(David Solomon)昨在香港舉行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上表示,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之一,資金已重新流入中國,且預期未來一年走勢趨於穩定,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興趣將會不斷提升。
摩根士丹利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皮克(Ted Pick)強調,香港和中國內地市場是亞洲投資機會的起點與歸宿。他將中國內地與香港視為今年亞洲股市上漲的主要驅動力,並對2025年市場表現寄予厚望。\大公報記者 李樂兒
蘇德巍指出,投資者對中國股市的情緒仍有改善空間。他回顧2020至2022年間,全球資本市場劇烈波動,中資股市值一度蒸發約66萬億美元。不過,自去年以來市場已反彈約80%,收復近半跌幅。他認為這波回升可能受惠於「DeepSeek Moment」的推動,亦與全球估值普遍上升有關。他表示,國際投資者持續配置中國資產,儘管期間資金有進有出,導致市場波動,但他預期未來一年走勢將趨向平穩。
資本長期配置方向不變
他進一步分析,目前「科技股估值已相對充分」,但整體市場並非如此。高盛建議客戶保持持有策略,注重投資組合配置,而非嘗試擇時交易。他也提到,權益市場在上升周期中出現10%至15%的回調,實屬正常,並不改變資本的長期配置方向。
皮克指出,近期人工智能、機器人、電動車、生物科技等領域的企業,紛紛選擇香港作為融資平台。這些企業不僅是國家級的產業冠軍,更有潛力迅速躋身全球500強的世界級公司,預期將獲市場高度關注。
他認為,當前市場估值雖看似偏高,但系統性風險其實已較去年減弱。去年此時,市場仍在討論股市投資本身是否合理;而今,焦點已轉向「估值是否合理」。
展望明年,皮克強調企業盈利將成為關鍵。只要企業能在相對溫和的消費與企業數據環境中,證明自身能消化在AI等領域的必要投入,並持續構建競爭優勢、實現穩健盈利,即使股市出現10%至15%的調整,也僅是健康市場中的正常波動,而非宏觀斷崖。
資本集團:AI為長期投資主題
在同一場合上,資本集團總裁兼行政總裁吉特林(Mike Gitlin)指出,部分投資主題具長期可持續性,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機器人與量子計算等。他解釋,人工智能將持續推動生產力提升,屬於長期增長動力,其效能毋庸置疑,但目前資本配置存在錯配,「高估了短期影響,低估了長期影響」。
不過,他也提醒,當前資本市場的短期估值面臨挑戰。從過去30年信貸市場表現來看,目前信貸息差處於歷史最高的10%區間,股市估值偏貴,債市也不便宜,貴金屬與加密貨幣市場更存在明顯投機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