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瞭望/便利人才流動 重塑香港創科格局\陳迪源
國家移民管理局日前發布了10項移民與出入境管理服務政策舉措。對於香港科創界而言,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信號,不僅「給優惠」,更是「給機會」。這套政策組合拳,打得相當「準」,既解決了眼前的「痛點」,也為長遠發展鋪路。本文從短期與中長期兩個層面進行探討。
新政最直接、最立竿見影的影響,是為香港的人才流動徹底「拆牆鬆綁」。特別是「往來港澳人才簽註」擴大到京津冀、長三角。此舉遠不止擴大人才庫的容量,並且從根本上改變了人才流動的「質地」。
短期效應:從「人才庫」到「人才活水」
搞科創,最怕的是「等」,最需要的是「快」。一個靈感的火花,往往就在一次不經意的會面、一場臨時參加的研討會中被點燃。過去,內地的專才或學者要來港交流,需要提前規劃申請,整個過程帶有相當的計劃性,欠缺彈性。這種模式,往往會錯失許多即興的、思想碰撞的機會。新政策將人才的跨地域流動,從過去的「預約制」徹底變成了「即時制」。
一位身在北京的頂尖科學家,可以隨時決定下午飛來香港,參加第二天的學術會議;一位在香港的風險投資者,可以即日約見來自杭州的初創公司創辦人。這種「話走就走」的便利,使得思想交流、技術切磋、資本對接的頻率和效率,都將呈指數級增長。
這就好像將我們連接內地人才網絡的通訊系統,從過去的「撥號上網」一舉升級為「光纖入戶」。帶寬和速度的根本性躍升,帶來的是質變。
人才,不再是儲存在一個巨大「人才庫」裏等待被動調用的資源,而是變成了源源不絕、雙向奔赴的「人才活水」。這種高頻率的互動,不僅為香港帶來內地最頂尖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讓香港真正成為一個思想激盪、創意迸發的「反應場」,整個創科生態的活力將被大大激活。
中長期布局:築巢引鳳,打造「超級增值器」
如果說激活人才流動是新政的「頭盤」,那麼其更深遠的戰略意圖,則在於推動企業、資本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將香港打造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創科「超級增值器」。為何京津冀、長三角地區相當成功的企業,會想來香港發展?答案就在於,香港擁有短期內難以被複製的三大核心優勢,而新政策放大了這些優勢的吸引力。
首先,是與國際接軌的知識產權(IP)保護網。科技公司最核心的資產,就是其專利、源代碼等無形資產。香港的法律體系,提供了世界一流的IP保護制度。這不僅是法律條文的完善,更是一整套成熟的註冊、認證、仲裁及執法生態。內地企業可以將其核心專利在香港註冊,這份註冊的權威性受到全球主要市場所承認。這等於為他們的創新成果提供了一張通往世界的「安全證書」,讓他們可以安心在香港進行核心研發,再將產品行銷到全世界。
其次,是前沿科技的合規「快證」。隨着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飛速發展,全球的監管與合規要求也日趨嚴格。內地企業「走出去」,就要面對如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等複雜的法規挑戰,時間和金錢成本都相當高。香港的監管環境早已與國際接軌,擁有大量熟悉國際合規的法律和諮詢專才。內地公司可以利用香港作為其國際業務總部,在一個規則明確的「沙盒」環境中,使其產品和服務快速符合全球標準,大大降低了他們「出海」的門檻和風險。
第三,是全球資金「集散地」。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其優勢遠不止於港交所。這裏匯聚了全球最頂尖的風險投資、私募股權基金和家族辦公室。一家內地的「獨角獸」企業,在香港可以接觸到充沛的國際基金,用一個國際化的標準去估值,為其全球擴張「泵水」。這種「融通中外」的資本優勢,是香港無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
綜合來看,香港的角色定位便十分清晰:我們不僅是「超級聯繫人」,更是一個「超級增值器」。香港將內地最富活力的創新要素(技術、人才、企業)作為「輸入」,再通過法律、合規和金融體系進行「加工增值」,最終「輸出」成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企業。
誠然,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結構,與京津冀、長三角的重疊性不算高,但這恰恰成就互補,而非競爭。我們可以利用它們在先進製造、數字經濟上的優勢,來輔助香港發展我們有優勢的金融科技、生物科技等領域,形成「科研在全國、增值在香港、生產在灣區」的高效協同模式。
今次新政給了香港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去主導這種融合。香港科創界必須要主動出擊,積極扮演「織網者」的角色,將政策紅利用到盡。歷史的機遇,稍縱即逝。唯有乘勢而上,以更開闊的視野、更進取的姿態,方能在國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征程中,鞏固香港作為國際創科中心的地位,寫下屬於我們的輝煌篇章。
(作者為香港創科發展協會創會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