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分析/告別「非盈利」初心 OpenAI上市待發\李靈修
OpenAI於10月28日宣布完成新一輪資本重組,正式轉型成為公共利益公司,為上市鋪平道路。市場傳聞OpenAI擬定於明年下半年提交IPO申請,計劃籌集至少600億美元資金。公司估值可能高達約1萬億美元,或成為歷史上規模最大的IPO項目。
資本重組後,原非營利組織主體的OpenAI基金會僅持有營利公司(OpenAI Group PBC)約26%的股權(估值約1300億美元);另一大股東微軟持有營利公司27%的股權。未來營利公司將獨立運營,股權架構更趨向傳統科技公司。此番股權變動掃清了法律障礙,為OpenAI未來的融資與上市奠定基礎。通過簡化股權結構、明確投資者權益,公司擺脫了過去利潤上限模式「 Capped-Profit」的束縛,使得股東能按持股比例分紅。
在創建之初(2015年),OpenAI立志成為一間只接受捐贈,不受任何資本及個人控制的非營利組織,同時承諾對外開放技術專利與研究成果,以實現將AI紅利面向公眾「OPEN」的初心。彼時股權結構簡單,非營利董事會控制一切,無外部投資者分紅機制。
然而,大模型訓練需要龐大的資金及資源支持。在最主要投資人馬斯克與創始團隊分道揚鑣之後,OpenAI意識到現有的經營模式阻礙了自身的發展。
2019年,OpenAI創建了營利性子公司OpenAI LP(有限合夥公司)。原非營利實體作為普通合夥人持有多數控制權,但允許投資者注入資金(接受微軟130億美元投資),並獲得有限合夥權益。OpenAI經營模式轉變為「 Capped-Profit」,非營利母公司仍監督其日常運營,確保使命優先。
2023年,聯合創始人Sam Altman與Ilya Sutskever關於公司發展理念產生激烈衝突,最終後者選擇離開OpenAI另起爐灶。(詳見筆者該年11月25日撰文《OpenAI宮鬥戲中的羅生門》)自此,OpenAI開始探討徹底重組,移除非營利控制,以適應快速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