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財經    /    正文

創科瞭望/香港應如何支援初創發展?\陳迪源

  筆者日前前往浙江烏鎮參加了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作為「直通烏鎮」全球互聯網大賽的生態合作社群合作官,我親身見證了一個極具啟發性的現象:當決賽路演完成後,投資者和企業夥伴立即圍繞來自全球晉身決賽的團隊展開商討。這不是儀式性表揚,而是實時的經濟價值創造。七年來,這個賽事模式已為參賽項目引入985億元(人民幣,下同)融資,培育了21家獨角獸企業和4家上市公司。這個數字令人深思:香港應是否有能力建立類似的認可機制?

  投資者面對大量初創企業,難以有效評估質素。盡職調查既昂貴又耗時。當項目獲得由領域專家評審的認可,就向市場發出強而有力的質素信號,大幅降低投資者的搜尋成本,加速資本配置。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正正需要這種可信的認可機制,將全球資本引導至大灣區的創新項目。

  認可不應局限於頒發獎項。更重要的是提供多元化的持續價值創造途徑,例如:演講機會讓創新者展示專業見解,建立行業影響力;客戶配對協助項目開拓市場;項目展示平台提升能見度,吸引潛在合作夥伴;投資者對接則直接促成融資交易。這些機制共同構成完整的生態支援系統,將認可轉化為持續的經濟價值。

  有效的認可機制必須建基於清晰的價值評估標準。首先是本地效益,項目能否為香港創造就業、培育人才、提升技術能力?其次是全球影響,項目能否在國際市場產生競爭力,為香港建立全球創新聲譽?第三是產業帶動,項目能否為其他科技企業帶來實質影響和效益,產生生態系統的乘數效應?這種三維評估確保認可不僅獎勵個別項目的卓越表現,更着眼於整體生態系統的價值創造。

  創新的根本驅動力是人才。因此,認可機制必須聚焦於團隊和個人,而非僅僅企業實體。香港的科創生態目前面對人才吸引和保留的挑戰。許多優秀的技術專才和創業者在小型初創或研究機構工作,市場能見度不足。通過系統性地認可團隊和個人,我們可以建立一個更具活力的人才生態系統。

  同樣重要的是,認可只有在由真正的領域專家進行評審時,才能創造經濟價值。真正的領域專家能夠評估技術可行性、識別真正的創新、評價團隊能力、理解市場潛力。香港在金融科技、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領域擁有世界級的專家。挑戰在於系統性地動員這些專家參與創新評審工作,他們的參與賦予認可機制可信度,這種可信度直接轉化為投資者信心和市場價值。

  傳統競賽按年度舉辦,項目參賽、頒獎、然後等待下一屆。這種分段式模式存在重大局限:得獎者獲得短暫關注但缺乏持續支援,生態系統在競賽期間以外保持碎片化。最有效的認可機制應該從離散的屆次演變為持續運作的生態系統基建。

  烏鎮的模式正朝這個方向演進,建立了「全球生態合作社群」平台,提供全年支援,並設立全球合作官等正式角色,確保持續的配對和促進工作。香港將得益於系統性採用這種持續生態系統的方法:建立永久性平台,持續發掘優質項目;提供多層次的認可類別;運作全年的支援平台連結項目與資源;推動接軌全國性和國際比賽;建立強大的校友網絡;定期召集社群進行知識分享;追蹤和公布長期成果以展示經濟影響。

  搭建專業評審平台

  香港可以建立一個系統性的認可平台,並實施專業化的賽道設置,對應本土的戰略產業;全年運作的認可機制;公開認可團隊和個人;由香港頂尖領域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全面的生態支援平台,連結投資者網絡、企業合作機會、監管指導、人才招聘支援和市場准入協助,以及強大的社群網絡,讓獲認可的創新者持續互動、合作和指導他人。

  筆者建議政府、創科園區、業界組織等現有機構合作,先行試點,逐步建立成熟的運作模式。更重要的是,這個平台應該積極推動創新文化的建設。通過媒體報道、教育機構合作和公共論壇,讓創新在香港社會中變得可見和受到讚賞。當年輕人看到創新者獲得認可和慶祝,他們更有可能選擇創新事業。

  認可機制不是儀式性的榮譽,而是創造可衡量價值的經濟基建。香港要強化作為大灣區國際創新樞紐的定位,必須建立相應的基建。認可機制是必要的基建,與實體創新園區、研發資助或人才計劃等同等重要。

  這不是一項容易的工作,但憑藉這屆政府由上至下對創科發展的長遠和廣闊視角,各持份者應該擁抱這種積極的轉變,而非停留在原有模式。如果我們能夠建立一個公平而有效的認可系統,香港將會培育出許多屬於我們自己的「小龍」。在全球創新領導力的競爭中,能夠建立優越生態系統基建的經濟體將會勝出。

  (作者為香港創科發展協會創會主席)

最新文章

經紀愛股/AI發展帶動儲能需求 天齊鋰業看俏\鄧聲興 創科瞭望/香港應如何支援初創發展?\陳迪源 發掘潛力/王興興:打造人才創新生態 給年輕人機會 券商觀點 滄海桑田/大戶近年尾轉策略 績優股看高一線\倪相仁 滿足需求/東關珺府 提供1571伙 戶型多元化

Copyright © 2024-2026 All Rights Reserved. 港富通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