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銀觀察/「十五五」銀行業發展趨勢探究\唐建偉 李越秋
圖:中國銀行業在「十五五」時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革與重構。
「十五五」時期,中國銀行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革與重構。銀行業將從傳統信用中介向綜合化服務提供商轉型,從依賴息差收入向多元化盈利模式轉變,從傳統風控模式向數據驅動的智能風控演進。這場轉型既蘊含着巨大的發展機遇,也伴隨着嚴峻的挑戰。
低利率環境持續、科技金融崛起、數字化轉型加速等因素將共同重塑行業格局。
淨息差收窄直接挑戰傳統盈利模式。「十五五」時期政策利率中樞可能進一步下降,宏觀經濟壓力加大帶來實體需求仍相對偏弱,在降低企業和居民融資成本導向下,貸款利率仍將下行。考慮到適度寬鬆的貨幣與優化的財政政策組合有助緩解息差壓力,隨着「反內捲」政策推進、經濟恢復、高收益資產配置增加及存款利率市場化完善,預計淨息差降幅將逐年收窄。
資產質量壓力加大,局部風險易惡化。關稅政策波動加劇了國際貿易及相關產業鏈企業的違約風險;匯率波動也使得銀行涉外業務、外匯資產和離岸人民幣業務面臨更大波動,境外風險可能向境內傳導。經濟結構轉型期間信用風險上升,房地產新模式轉型和地方債務化解可能影響銀行內部穩定性,增強政府對銀行兜底的依賴。利率下行也加劇了期限錯配和利率風險敞口。
智能風控與合規管理要求升級。隨着業務模式創新和技術變革深入,銀行業風險管理和監管合規面臨新挑戰。數據安全與模型風險成為智能化時代的核心關切,金融機構將積極構建「數字免疫系統」以提升安全性。匯率波動加劇和地緣政治風險傳導,進一步提高了跨境合規與金融制裁風險。
市場多重競爭格局正在深化。一方面,移動互聯網科技企業加速金融版圖擴張,以移動支付為例,支付寶、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已成為主要支付方式;部分互聯網平台憑藉線上審核便利性,搶佔小額信貸市場,存量競爭加劇。另一方面,去中心化金融(DeFi)加速重塑金融服務格局,在借貸、交易、支付等核心領域提供替代方案,對傳統銀行形成多維度挑戰。未來,非銀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通過DeFi進入傳統銀行業務領域進一步加劇競爭。
發掘增長新引擎
科技行業有望進一步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製造業、生產性服務業在政策支持下持續快速發展,推動新質生產力崛起。「十五五」期間,在政策支持和科技產業快速發展背景下,科技金融發展空間廣闊。具體來看:
1)信貸模式向「投行思維」轉型,投貸聯動產品創新加快;2)科技產業併購規模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併購融資有望成為科技金融新興重點領域;3)隨着監管層面對AIC(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從事直接股權投資試點的大幅擴容,商業銀行直接投資及投貸聯動業務將有顯著增長;4)科創債市場規模將迎來快速提升,延長債券期限、設置含權結構、債轉股等創新產品有望探索推出,將更好匹配科技企業融資需求。
綠色金融迎來極為廣闊的投融資機遇。「十五五」期間,綠色產業發展動能持續增強,高碳產業綠色轉型全面加速。綠色金融將迎來廣闊機遇。1)綠色信貸在高基數基礎下,年複合增長率約10%,期末餘額達7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左右,佔總貸款比重約20%。2)轉型金融加快發展,重點支持鋼鐵、有色金屬等高碳行業低碳轉型。3)碳市場建設提速,未來銀行有望參與碳市場交易,碳金融產品創新發展面臨新的契機。
數智化轉型將打開效率提升新空間。銀行業正經歷從數字化到智能化的新一輪跨越,大模型和智能體成為最佳跳板。AI智能體已從概念驗證進入規模化應用階段,頭部銀行已實現「通用大模型+垂類模型+智能體」的技術架構落地。智能體將從兩個方面提升效率:一方面提升內部協同效率,從員工的「數字分身」逐漸發展為能夠獨立承擔端到端流程的「數字員工」;另一方面推動客戶服務升級,便捷性、個性化、交互性有望跨越式提升。
人口結構變化帶來差異化金融需求。一是老齡化帶動養老金融市場擴容。養老金規模持續上升,智慧康養產業加快發展,養老資產管理、財富傳承、稅務籌劃與跨境配置需求顯著增長。二是代際觀念變遷推動消費金融穩步擴張。90後、00後成為消費主力,文旅、冰雪等領域增長迅速;老年群體對便捷、安全、舒適的金融服務需求上升,催生「養老+金融+醫療/旅遊」等跨界合作。
財富金融仍存在較大增長空間。隨着居民財富持續積累和房地產投資屬性減弱,財富管理成為金融資產配置主渠道。「十五五」期間,資本市場發展將為權益基金、指數基金等產品帶來機遇。高淨值人群仍是重點服務對象,資產規模超30萬億元;老年群體對穩健收益型養老理財產品需求迫切。
人民幣國際化與高水平對外開放帶來的跨境金融及供應鏈金融需求。一是高水平對外開放帶來跨境金融發展機遇。開放措施推動外貿結構持續優化升級,人民幣跨境結算需求以及跨境資產配置需求不斷增長,跨境投融資市場將保持穩步擴大。二是全球產業鏈重構帶來供應鏈金融發展機遇。「十五五」時期,全球產業鏈區域化、本土化、近岸化、多元化趨勢明顯。「鏈主」企業全球產業布局的調整將帶來新增投融資需求。關鍵節點企業尤其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補鏈、固鏈和強鏈過程中也將產生更多融資、結算等個性化金融服務。
轉型多元化經營
業務模式加速變革。數字技術將深度重構公司、零售、機構與同業業務發展。公司業務從「資金中介」到「產業數字夥伴」轉變,推動產業數字化、風控升級及政務產業融合。銀行通過「項目貸款+供應鏈金融」組合模式增強產業鏈滲透與客戶黏性。零售業務從「產品中心」到「全場景生態運營」轉變,重點發展數字消費、服務零售及財富管理與養老金融。同業業務從「交易中介」到「數字基礎設施服務商」轉變,強化數字生態共建與機構客戶服務,非標壓降促標準化產品創新。
盈利模式多元化成為必然選擇。未來五年,非利息收入將成為驅動國內銀行利潤增長的關鍵因素。商業銀行將加快輕資本業務布局,理財、投行、代銷、支付等收入保持較快增長,非銀子公司(基金、租賃、投資等)貢獻提升。資產負債配置方面,貸款增速趨緩,信貸投向科技、綠色、普惠等領域,金融投資與權益、另類資產布局深化;負債端通過主動管理與期限優化壓降成本。成本管控成為提升盈利韌性的關鍵,銀行將借助AI、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手段推進智能化運營與風險管理,精簡流程、降低運營與不良成本。
數智化轉型成為「必答題」。未來銀行業將以安全為底線、以創新為驅動,全面推進金融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深化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首先,AI大模型在智能客服、風控、反欺詐和流程優化等領域深度融合,全面賦能銀行經營體系。其次,銀行持續創新客戶服務與營銷模式,構建個性化、便捷化、智能化的金融服務生態。再次,數智化轉型有效提升內部管理與風險控制水平,增強經營績效、綜合競爭力及風控合規能力。最後,銀行加快推進跨界科技合作,推動金融產品與服務的開放式創新不斷深化。
優化區域布局驅動收入增長。一是全球化布局深入推進。頭部銀行尤其是國有大行加速海外市場滲透,進一步深耕「一帶一路」和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區域,通過「境內外聯動」、跟隨企業出海等強化跨境服務能力。二是優化重點區域布局。銀行業進一步加大支持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國家戰略區域的力度,搶佔未來增長制高點。
客戶服務模式將深度重構。客戶結構分層加速,Z世代成為核心客群,線上化依賴增強,個性化、體驗化和嵌入式金融需求突出;老齡化背景下,「銀髮金融」快速發展,財富管理、傳承及健康保障成為重點。高淨值人群追求專業化、全球化的綜合財富管理,新市民、農民工、高校畢業生等長尾客群的適應性金融需求持續擴大。銀行需通過產品與服務創新,滿足不同客戶群體的多樣化需求。
開放銀行生態將成為主流趨勢。未來五年,開放銀行通過延伸銀行服務,提升金融服務便捷性和用戶體驗,成為銀行業轉型的必然選擇。其通過API接口將銀行服務嵌入社交、電商、生活服務等第三方平台,提供無縫金融體驗,提升客戶滿意度與忠誠度。
(唐建偉為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越秋為科研工作站博士後,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所在單位無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