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觀察/香港轉型新思路:從金融中心到知識資本中心\席春迎
圖:2025年施政報告首次提出建立「知識產權融資沙盒」,未來五年,香港有望形成亞洲首個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的資本市場。
2025年施政報告首次提出建立「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IP)融資沙盒」,由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知識產權署及金管局三方主導,標誌香港正式將無形資產納入金融體系,邁出了由傳統金融中心向「知識資本中心」轉型的關鍵一步。
在上述政策框架下,政府將支持香港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以國家標準提供專利評估,並推出為期兩年的先導計劃,資助專利估值費用一半,每年批出不超過100宗。這意味着企業在申請IP融資時,將擁有政府背書的評估依據,銀行放貸風險可被量化與分擔,知識產權終於能夠在金融語言中被「定價」、「抵押」與「交易」。
此舉的政策意圖不僅是扶持創科企業,更是從制度層面重構香港創新金融的邏輯,包括:1)讓技術成果成為金融資產;2)讓專利評估成為信貸基礎;3)讓知識產權成為新的抵押物;4)讓創新與金融的融合形成可循環的閉環。
更重要的是,知識產權不僅可作為貸款抵押,更能成為發行債券的信用擔保基礎,實現「用IP擔保發債融資」的新路徑。這將為中小企業提供除股權融資以外的第三條資本通道。
政策核心內容與機制設計
IP融資沙盒:制度創新的起點。IP融資沙盒以「監管試驗區」形式推出,首批3至5個試點項目將於今年底啟動,主要針對科技與創科行業。沙盒允許銀行、保險公司、法律及評估機構共同參與,探索如何將專利、軟件、算法、品牌等無形資產作為抵押物進行融資。這也意味着,香港金融監管將首度在實務層面允許「非物質資產」進入信貸系統。政府希望藉此收集監管與風險數據,完善估值、放貸、回收、風控等全鏈條制度。
專利評估與資助制度:創建「可量化」的信用基礎。香港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將按「國家標準」開展專利評估,覆蓋機械工程、電學、化學三大範疇。政府資助企業支付估值費用一半,以降低中小企業進入門檻。此舉不僅是財政補貼,更是制度創建:政府通過介入評估環節,為金融機構建立統一的「信任坐標」。銀行放貸時不再依賴主觀判斷,而有標準化數據可循。
AI與數據技術的引入:提升評估準確性與透明度。AI可在IP評估中發揮核心作用。通過大數據比對專利引用網絡、商業應用場景、技術成熟度與市場潛力,AI能建立多維度的評分模型。這不僅能提升估值精度,也能讓監管機構實時追蹤IP資產的流轉與風險變化,為未來IP擔保貸款與IP債券融資建立數據支撐。
結構性挑戰與香港現狀分析
儘管IP融資政策具突破性意義,但香港在推行過程中仍面臨多重結構性挑戰:
1)估值標準缺失與市場信任不足。目前國際上尚無統一的IP估值體系。香港雖擁有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但銀行端對專利價值的可持續性、可交易性仍存疑,需透過沙盒試點積累經驗與信任。
2)中小創科企業「資產輕、現金少」的結構困境。創科企業研發支出高但有形資產有限,傳統銀行的抵押導向評分模型難以適配。IP融資能緩解這一問題,若結合用IP擔保發債融資,則可形成多層次融資工具體系,提升資金靈活度。
3)金融監管制度與創新速度不匹配。香港監管體系以審慎穩健為特徵,新金融產品審批流程長。若缺乏跨部門協調,沙盒的創新成果難以規模化落地。
4)中小上市公司未能善用自身知識產權。GEM與主板中小上市公司普遍擁有研發成果,但缺乏金融化手段,專利多停留在報告層面,未能轉化為可融資或估值增長的工具。
政策的戰略意義
首先,為無形資產建立信用體系。IP融資沙盒不僅是技術試點,更是一項信用工程。它讓銀行、監管與企業三方在同一體系下對「知識」這一無形資產形成共識與量化標準。未來,IP將與房產、設備同樣成為可抵押的資產類別,並可延伸至IP擔保債券、可轉換債及IP收益票據等創新金融產品。
其次,推動AI金融基建與知識資本交易平台。AI技術不僅能自動評估專利價值,也能成為交易基礎設施的一部分。透過AI監控、區塊鏈存證與數據驗證,IP融資與IP債券發行的透明度、可追蹤性將大幅提升。
再次,推動香港形成「知識資本市場」新生態。未來五年內,隨着沙盒經驗積累,香港有望建立涵蓋「專利評估─信貸融資─IP債券─證券化─交易」的閉環體系,形成亞洲首個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的資本市場。
落地建議:從制度到行動
成立「IP融資服務中心」作為政策落地樞紐。筆者建議設立「一站式IP融資服務中心」,整合政府、銀行、AI機構及法律顧問資源,提供評估、撮合、風控、再融資及IP擔保債券發行輔導服務。
構建「IP+AI+金融」三位一體平台。在沙盒框架下,打造由AI主導的專利評估平台,金融機構可直接接入,形成動態估值機制。這將為中小企業提供即時的融資通道,並支援以IP為擔保的貸款與債券發行。
設立「IP信貸保證基金」與「知識產權再保險」機制。政府可聯合金管局與保險業監管局,共建風險共擔體系,提升銀行放貸與債券認購信心。
推出「中小企業IP再融資專案池」。筆者建議政府與民間中小企業協會共同建立IP再融資項目庫,由AI定期評估企業專利價值,推薦給銀行、基金與債券承銷機構,形成市場化投資機制。
探索「IP-RWA代幣化」與「IP債券」雙軌試點。在監管允許下,將部分專利收益權進行鏈上分拆與代幣化交易,並同步探索IP擔保債券發行,吸引Web3與全球投資機構參與,為知識產權注入流動性。
推動深港制度互聯與評估互認。參照「港深創科園」模式,推動深港知識產權評估互認與融資互通,使企業可同時在兩地金融市場獲得支持,形成區域協同效應。
預期成效與制度展望
在金融創新層面,沙盒試點企業可在首階段實現1至3億港元的融資規模,形成香港首批IP融資與IP債券案例,推動銀行與投行建立專責部門。
在中小企業層面,中小企業可在不稀釋股權的前提下,通過IP融資與IP擔保發債方式,獲取研發及業務擴張所需資金,減輕財務壓力,實現「技術變現─價值提升」的雙重增值。
在產業層面,通過AI評估與知識資產融資結合,創科企業將更快完成「研發─產業化─資本化」循環,加速香港新型工業化進程。
在監管與法制層面,政府可在沙盒基礎上,逐步完善知識產權抵押、IP債券發行與估值規範、稅務激勵,形成制度閉環。
在國際影響層面,香港有望成為亞洲首個具備完善知識產權融資、IP債券與交易機制的城市,吸引全球知識型企業與投資資金聚集,鞏固其國際金融與創新雙核心地位。
結語
知識產權融資沙盒的推出,是香港金融史上的一次重要制度創新。它將知識、創意與算法這些「無形資產」正式納入金融體系,使智慧變得可量化、可交易、可抵押、可發債。
在AI與創科浪潮交織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政策改革,更是一場文明層級的轉變──從「以資產為中心」走向「以知識為中心」,從「資金驅動經濟」走向「智慧驅動經濟」。
展望未來,香港中小企業若能善用IP融資、AI估值與IP擔保發債的政策紅利,將有望在新的知識經濟時代率先突圍,成為全球創科資本新秩序中的重要力量。
(作者為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協會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