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獲北都3幅地皮作「樓換樓」
圖:發展北部都會區,可提供更多房屋供應,有利市區重建。\大公報記者凱楊攝
【大公報訊】記者曾敏捷報道:為支持市區重建局推動市區重建,施政報告提出,將於北部都會區的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預留三幅土地,讓市區重建局籌劃興建新樓,作為將來「樓換樓」的替代單位。政府消息人士表示,市建局現正檢視重建賠償安排,料明年內有結果,預留用地發展「樓換樓」替代單位,可讓受市建局重建影響人士有多一個選項。
據了解,市建局獲預留的三幅用地總面積約4公頃,預計可建樓面約18.6萬平方米,其中兩幅位於古洞北、鄰近雙魚河,另外一幅位於粉嶺北,鄰近聯和墟。
政府消息人士昨日表示,現時受市建局影響的住戶,可選擇現金賠償,而住宅自住業主亦可選擇「樓換樓」,但目前市建局的「樓換樓」計劃,是必須先接受按「七年樓」呎價計算的現金補償金額,再用有關金額用來購買原址重建或同區項目的低層單位。政府預留相關用地予市建局,是為配合市建局檢視重建賠償安排,受影響住戶日後可選擇現金賠償,或直接在「樓換樓」項目選擇替代單位。至於不同物業涉及的樓價差額,將由市建局評定價格及作詳細安排。
政府消息人士透露,市建局的重建賠償安排檢視,除考慮提供直接「樓換樓」替代單位,亦會檢視「七年樓」賠償機制,料明年內有結果。除三幅北都土地外,市建局在今年六月初亦獲政府注入紅磡以及將軍澳兩幅土地,其中將軍澳137區的9公頃土地,亦包括研究作「樓換樓」用途。
為業主提供更多選擇
市建局回應表示,歡迎政府利用新發展土地推動舊區重建,局方將全面配合。對於政府預留三幅土地予市建局興建「樓換樓」替代單位,市建局認為,不單為檢討及優化現行收購及補償機制帶來更靈活的空間,亦為受重建項目影響的業主提供不同選擇,滿足個別需要。
至於放寬地積比率轉移安排、適度增加指定地區私人重建項目地積比率,市建局認為,可為更新高密度發展的舊區,創造更大規劃空間,有助推動私人市場參與市區重建,加快處理舊區樓宇老化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