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振奮:香港成為「未來人才搖籃」
【大公報訊】記者龔學鳴報道:多名教育界人士稱讚今年的施政報告積極對接國家戰略,務實推動香港教育發展,相信將持續鞏固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地位。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李子建歡迎施政報告提出的多項措施,深化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地位,包括提升資助大學非本地生自費就學人數至50%、擴大資助研究院的研究課程超額收生自資學額至120%,以及由教資會撥款資助八所資助大學加大國際和內地宣傳及師生招攬等,將有助吸引來自世界各地優秀人才,促進本港成為「未來人才搖籃」。教大將積極配合相關政策,持續推動校園國際化,深化多元交流與合作,推動發展成「Hong Kong:Your World-class Campus」。教大亦歡迎施政報告談及提升教師專業,並會推動數字教育,加強有關AI教育的培訓,將有助準教師培訓及未來基礎教育發展,提升教與學質量。
支持太空經濟 吸納國際高端人才
香港華夏教育機構副會長招祥麒認為,今年施政報告關於教育的部分充分反映吸納了社會各界的意見,並積極回應國家「教育強國」戰略與香港發展所需,展現出特區政府務實有為的施政新風。報告明確配合國家「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目標,將香港教育發展置於國家戰略中統籌推進。如規劃「北部大學城」、推動大灣區學歷互認、設立「紅色資源」考察路線等措施,均有助深化香港與內地教育協作與人才流通,體現香港在教育領域積極融入國家發展的決心。
立法會議員、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教授兼博士生導師、法學博士梁美芬指出,樂見政府就建設國際教育樞紐多方位推出強化措施,相信可吸引更多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東盟、中東等地的優才生來港讀書。這些國際人才在香港生活、學習、工作,真切感受到東方之珠的魅力和前景,中國經濟社會的進步和成就,未來回到原居地,定是香港故事的見證人、講述者,中國故事的宣傳員、點讚人,成為提升香港國際形象的「民間使者」。施政報告還特別指出,要推動航天科技發展建設,支持太空經濟,香港有國際化優勢以及雄厚的科研實力,多間大學積極參與國家航天項目,同時具備投融資優勢,相信此舉亦有助吸引更多元的高端國際人才赴港發展。






